15岁的二号线和它的“成长故事”
轨道交通二号线列车行驶在渝中区黄花园大桥附近。江河、陆上、空中、地下多层次的交通设施,构成了重庆的“立体交通”。(本报资料图片)记者 苏思 摄/视觉重庆
6月18日,重庆轨道交通二号线迎来了15岁“生日”。
这是我国第一条跨座式单轨,也是西部地区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。15年过去,现在的重庆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共有10条,日均客流量达300万乘次以上——轨道出行不仅改变了市民的生活,穿梭于山水之间的轨道交通,也成为我们这座城市靓丽的风景线。
新中国成立前
重庆就梦想拥有轨道交通
“2005年,二号线开通的时候,我是线上一名车辆维修技术人员。”重庆轨道集团运营二公司总经理漆伟说,15年时间里,他亲眼见证了重庆轨道交通的巨变,“当年我们还只有二号线,如今我们有10条线,线网覆盖了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全域,里程总长度位居中国第六、西部第一。”漆伟自豪地告诉记者,他平常也爱翻阅关于重庆轨道交通历史资料,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前,重庆就想建轨道线。
据了解,1946年4月,国民政府拟订《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》,首次提出要建地铁——高速电车。
上世纪50年代,较场口开始试建地铁,由于种种原因,工程进行了1年多后就被迫停工。
到了上世纪80年代,重庆的轨道交通建设正式提上议事日程。1983年,《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(1982-2000年)》提出建设“地下铁道”,由朝天门至杨家坪,全长约12.2千米,该线路与目前的轨道交通二号线走向基本一致。
不过,当时重庆考虑修建的并不是今天这样的轨道线路,而是一条“空中客车”线路。1985年,瑞典瑞方(VEVEF)公司的肖宾格副总裁和顾雷姆副总裁都曾来重庆洽谈过修建“空中客车”的事宜。
没想到这与重庆当时的想法很合拍,双方就此展开了进一步论证。瑞方公司提出的“空中客车”是一种客货两用的高架运输系统,车辆悬挂在缆索上运行,可以缓解当时重庆交通客流拥挤的情况。
不过这个计划最终还是搁浅了。市轨道交通院士专家工作站站长沈晓阳,也是重庆轨道交通的首批建设者,他曾表示,上世纪80年代的重庆确实考虑过空中客车、地铁、轻轨、单轨等多种轨道交通,最终还是选择了现在的跨座式单轨。
沈晓阳表示,重庆的地形十分特殊,在重庆建轨道交通不仅要上天入地,还要过江,从建设成本、绿色环保等多方面考虑,跨座式单轨是最合适的选择。“我们在调研中发现,单轨的建设周期快,既环保又美观。”
施工技术难度大
建设资金多方筹措
在二号线李子坝轨道站,随时都能看到不少旅客拿出手机,记录下轨道列车穿楼的奇观。
事实上,这是基于重庆独特的地形地貌充分利用空间的设计体现。但是,要实现列车穿楼的构想,技术并不简单。
重庆轨道集团原副总工程师、专家办主任张乃基曾回忆说,“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,重庆组织过专家团队两次赴日本,考察日本的轨道交通。日本的单轨列车很有特色,能转小半径、爬大纵坡,非常适合重庆。”
不过,日本方面却不这么看。1989年秋天,时任日本单轨协会技术部部长石川正和来到重庆进行现场考察,却得出了否定结论。当时设想采用轻轨制式的线路是现在的地铁一号线,而这条线路隧道占了70%,并不能充分发挥单轨特点。此外,石川正和认为以重庆当时的经济条件,引进单轨技术还为时尚早。
重庆并没有放弃努力。时任重庆市公用事业局局长的王根芳去日本找到石川正和,以现在二号线为对象再次商讨引进单轨的具体方案。石川正和这次改变主意了,理由是这条线路沿嘉陵江运行,依山傍水景观优势明显,很适合单轨制式。
方案敲定了,接下来的难题是施工。就以轨道穿楼为例,如何通过才不影响楼栋结构?李子坝站设计团队负责人、重庆大学土木学院叶天义老师介绍说,当时采取了车站与商住楼同步设计、同步建设、同步投用的方式。由于采用了“站桥分离”的结构形式,轨道车站桥梁与商住楼结构支撑体系分开设置,有效解决了两者结构传力及振动问题。同时,单轨列车采用低噪音、低振动的充气橡胶轮胎和空气弹簧支撑车体,最大限度减小了列车行驶带来的振动和噪音影响。
其实当年困扰二号线建设的,除了技术难题,还有资金短缺的难题。重庆最终采用了贷款与内配资金相结合的方式解决。二号线总投资约43亿元,内配资金中,市级财政需匹配17亿元作为项目启动资本金。“有了这市级财政匹配的17亿元资本金,商业银行才能给轨道建设贷款。不过,市政府经过努力仍有6亿元缺口,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得知后向总行争取政策,发放了6亿元贷款,这才筹足了建设资金。”当年参与过二号线建设的一名负责人说。
95%设备国产化
三大关键技术走出国门
15年后的今天,重庆95%轨道设备已实现国产化。其中,单轨的三大关键技术:pc梁、道岔、车辆制造已走出国门,出口到了韩国、巴西、越南、印度等国家。值得一提的是,早在2005年二号线通车时,被称为轨道“大脑”的控制系统和“心脏”的传感系统目前也已实现“重庆造”。
漆伟表示,15年来重庆不断开展技术攻关,对单轨交通进行技术改造。
例如,二号线1号和2号列车最初是从日本进口,从3号车开始,就实现了国内生产,设备维护也由本地负责。
轨道列车的轮胎也实现了国内厂家生产。漆伟告诉记者,国产轮胎的花纹抓地力更好,使用寿命也从原来的10万公里提高到了20万公里。
事实上,重庆还对轨道的道岔进行改进。本地企业研制出的可挠型道岔目前已应用于其他单轨建设中,这种道岔梁左右的导向面板和稳定面板同时挠曲成规定的圆滑曲面,车辆通过时就会更加舒适稳定,大大降低震动的程度。
转自:大渝网